你的員工可能正在使用它,而你卻未必察覺。所謂影子資訊科技,是指員工在未經資訊部門批准或知情的情況下,自行採用的技術工具,例如:使用個人雲端硬碟儲存公司文件、以私人手機處理工作電郵,或透過非公司授權的即時通訊軟件進行協作。凡此類未經正式管控的技術使用行為,均屬影子資訊科技的範疇。
在我們探討資訊管理複雜性的系列文章中,我們分析了企業為何容易陷入多平台並行的困局,也說明了員工每週花費大量時間搜尋文件的根本原因。現在,我們將焦點轉向影子資訊科技的潛在風險。
為何這些行為難以察覺?
事實上,員工採用影子資訊科技並非出於惡意,而是希望在繁瑣的內部系統中尋求更高的工作效率。
舉例來說(這是我們從客戶口中所得知的實例),某位市場部經理因公司內部檔案分享流程過於繁複,便選擇使用 Dropbox 分享檔案給受聘的自由工作者。值得注意的是,員工選擇這類工具的根本原因,往往是因為傳統資訊科技系統被視為操作不便、效率低落,導致他們另尋更靈活的方式完成工作。
為何影子資訊科技最終令企業付出更高代價?
部門因系統使用上的挫折感而自行採購工具,往往會衍生出隱性成本,導致企業內部形成重複訂閱的生態系統 — 這種情況在中大型企業尤為常見。人力資源、市場部及銷售團隊可能各自為不同平台付費,造成資源重疊及預算浪費。
最明顯的風險:資訊安全與企業聲譽
未經授權的技術使用,往往缺乏基本的資訊安全設施,這已是業界共識。員工在使用個人應用程式或雲端服務時,通常不會考慮其潛在資訊安全風險 — 畢竟事故〝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〞。缺乏監管亦代表像高強度密碼、雙重驗證等設置根本無法執行。
根據 IBM Security X-Force《雲端威脅態勢報告》,近半數的網絡攻擊可追溯至未受控的影子資訊科技系統。這並非理論上的風險,而是每年為企業帶來重大合規成本及聲譽損失的現實威脅。英國航空公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— 因客戶資料透過〝未受管控入口點〞外洩,最終被罰款 2,000 萬英鎊。
好消息是,這些風險是可以減低的。透過清晰的政策制定及員工教育,企業可提升整體資訊安全意識,讓員工了解自身行為如何影響公司安全。正如我們一貫的建議,成功的資訊管理策略應建基於兩個核心原則:
- 由上而下的整合性 — 確保制度全面落實;
- 由下而上的易用性 — 當員工覺得公司提供的工具夠方便,自然不會另覓其他平台工作。
合規法規的挑戰與影響
相信你對《通用資料保障條例》等法規並不陌生,也清楚違規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— 罰款金額最高可達年度營業額的 4%。這聽起來或許只是基本提醒,但當企業的資料 — 由損益表到策略規劃文件 — 分散在多個平台及未受管控的應用程式中時,真正要做到合規,其實非常困難。
如何有效降低風險?
- 全面審核:盤點公司現有的軟件、雲端服務及平台。透過問卷或訪問了解員工使用非正式工具的原因,目的是釐清現況並非追究責任。
- 整合與簡化:識別重複或閒置的資訊科技資源,整合並精簡訂閱方案,減少不必要的支出。
- 提供易用的已核准的工具:如前所述,員工使用影子資訊科技的主因往往是公司系統操作繁瑣。提供憑直覺能知曉、易用的替代方案,自然能引導員工回歸合規使用。
- 清晰劃分責任:明確界定各類資料的管理責任,並建立簡明的技術使用規範。若尚未導入單一登入機制,應儘快實施。
- 員工教育與培訓:這是關鍵步驟,應納入所有入職培訓流程,讓員工從第一天起就了解企業的技術架構與潛在風險。
由此開始
影子資訊科技只是資訊管理挑戰的一環。深入了解如何簡化企業資訊流程、降低風險並提升合規效率,請參閱《挑戰資訊管理的複雜性》指南。